• <nav id="e4w4a"></nav>
  • <nav id="e4w4a"></nav>
  • 蔣南青:塑料包裝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路徑

    蔣南青2022-11-30 08:50

    蔣南青 馮相昭/文

    一 背景

    作為重要的石化行業產品,塑料包裝應用不僅與碳排放相關,還與一次性產品污染治理高度相關。 塑料包裝從上游的聚合物公司,到品牌企業,物流行業,企業涉及范圍非常廣。 包裝行業也是重要行業,位列38個主要工業門類的第14位。 參與包裝回收的企業則仍以再生行業為主,上下游閉環模式很難形成。

    作為包裝材料,塑料不同于其他金屬、紙類等材料,塑料樹脂分類很多,如PP,PE, PET, PS, PA,PU等各自用途不同,而作為包裝的特點,價值比較低,再生回收鏈條所涉及的行業非常廣泛,產品再生供應鏈各不相同。

    因此,在探索塑料包裝綠色低碳循環之路時,我們要解決現有產品塑料包裝可回收性的問題,以減少進入到環境的一次性塑料。 又要解決塑料包裝回收再生產品高附加值問題,以實現可持續回收價值鏈,讓更多的個人和消費終端參與到回收再生,并能獲得激勵或者利潤。

    而在討論塑料廢棄包裝問題的時候,都與城市生活垃圾回收體系密不可分。 塑料廢棄物很多屬于低值可回收垃圾,但在實際分類中除了PET瓶,其他的塑料包裝并沒有與不可回收垃圾區分開。 低值可回收物除了廢塑料,主要還有廢玻璃、廢紙、廢木料、廢紡織品、電子廢棄物等,其在垃圾總量中的占比約40%。

    二、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政策引領回收再生

    雙碳戰略倒逼企業轉型,各行各業面臨著原材料、供應鏈和廢棄物的碳減排。 二十大文件中提出“積極穩妥推進雙碳戰略,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雙碳背景下,塑料循環經濟因對于解決全球碳排放占40%的產品和服務的貢獻而被廣泛認同。 2021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提出“著力建設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加快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升再生資源利用水平,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 ” 2021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全方位全過程從規劃、設計、投資、建設、生產、流通、生活到消費,提出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 202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關于印發《“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動方案》,提出加快推進塑料廢棄物規范回收利用和處置。 這些政策文件都是非常明確的政策指引,但缺乏法規依據、標準性文件。 迄今為止,中國尚未頒布類似于歐盟的廢物框架指令(WFD)和包裝和包裝廢物指令(PPWD)。 中國2021年修訂《固體廢物法》,但沒有包括塑料包裝物。 這是因為循環經濟涉及社會方方面面,需要創新的路徑和模式。

    目前試點的塑料包裝行業主要是在快遞業,主要涉及產品的二次包裝,也是因為快遞行業的高速發展帶來的包裝量的增長,中國人均快遞量從2000年的0.01件,增加到2019年的近50件,2020年59件和2021年的70件。 國家郵政局2019年發布《快遞業綠色包裝指南(試行)》,將快遞業綠色包裝標準化、減量化和可循環作為目標。 在不影響快件寄遞安全的前提下,逐步選擇低克重高強度的包裝材料,設計和使用規格統一的包裝或緩沖物。 2020年市場監管總局等8部門發布了《關于加強快遞綠色包裝標準化工作的指導意見》。 快遞包裝采用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分析得出若全部都改用可生物降解塑料包裝袋、環保膠帶,按照2020年業務量計算,這些改變帶來的成本增加占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收入的2.1%左右,成本巨大,很難推行。 還是需要在循環再生方面的解決方案。 2021年,發改委、商務部和國家郵政局聯合下發通知,于2022年1月到2023年12月組織開展可循環快遞包裝規?;瘧迷圏c。

    三、探索塑料包裝循環再生創新模式

    對于塑料產業,從體量上看,中國是全世界塑料產量和消費量最大的國家。 2019年中國初級形態塑料的產量為9574.1萬噸,塑料制品產量為8184.2萬噸,相當于全球塑料總產量的1/3。 其中,五大樹脂[1]占塑料總產量的75%,用于包裝塑料和薄膜的材料主要是聚烯烴,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統稱為聚烯烴,占到5大樹脂的60%,還有用于制造瓶子的聚酯PET約700萬噸,也是一次性塑料的主要來源。 這雖然造成了很大的廢棄量,但也形成了中國具有全球最大的塑料再生產業。

    需要從塑料包裝的全生命周期進行全方位的改變。

    1. 塑料包裝和產品本身的設計是限制回收率的關鍵問題。 產品包裝設計對于減少不必要的包裝和確保塑料包裝在其使用壽命結束后適合重復使用或回收利用至關重要。 回收成本高的部分原因是許多產品在設計時并未考慮后端回收要求,如回收企業需要采用人工方式將塑料瓶身的標簽剝離。 重視產品設計,考慮回收再生標準,一個是材料本身可回收,且不含有對環境有害的物質,二是從材料到包裝產品的設計,能夠可拆卸、輕量化。

    世界工商理事會(WBCSD) 與12家全球工商企業2021年發布針對包裝整體環境影響評估的包裝可持續性框架(SPHERE), 該框架基于六項原則,包括包裝效率循環性、對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損失的影響、無有害物質和廢物管理,以及方法學和數據庫。

    全球消費品論壇(CGF) 于2021年7月發布了《黃金設計原則》指南細則, 涵蓋絕大多數塑料包裝,與其塑料廢棄物行動聯盟中四十家零售商、消費品牌和加工商進行推廣,并已有一些很好的案例。 如瑪氏食品(Mars Food)與安姆科(Amcor)合作,推出首款符合食品安全的單一材質可微波即食包裝,增加了柔性塑料包裝的回收價值,仍然保持包裝形狀,較長的保質期、功能性和高安全標準,同時增加了更易于回收利用的好處。

    2. 提高再生回收前端分類比率。 隨著垃圾分類的推廣,很多社區使用智能回收方式,如智能回收機可以單獨回收塑料瓶、紙、玻璃等可再生資源,通過后端再生產品的鏈條,補貼回收成本。 這種是基于國際上押金制體系的形式,可以保證回收材料的可追溯性和安全性,但是由于智能回收機設備本身的高成本、規?;占木S持運營和運輸成本很高等問題,很難與其他回收模式相抗衡。

    在循環經濟減量、再利用、再循環(3R)原則的指導下,目前共享、二手閑置交換等再利用的市場越來越活躍,互聯網平臺如閑魚、愛回收、京東回收等與回收企業合作,提供互聯平臺入口,消費者在平臺進行交易或者免費提供廢舊物品,或由回收商上門回收,通過增加交換使用減少了廢棄物。 在互聯網站回收的產品基本以回收衣服、家電、書等,塑料中飲料瓶和沐浴瓶等較高值物為主。 但由于互聯平臺只提供入口,后端回收規?;占驮偕幹?,仍得不到解決。

    3. 增強價值鏈回收途徑, 打開激勵方式。 國內可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體系一直都存在,但與城市垃圾處理體系的不同在于,這個體系是市場化系統,沒有太多的激勵政策和財政補貼。 由于低值和分散性,這些塑料包裝回收再生成本增加,經濟性成為循環再生的主要障礙。 因此,構建可持續的回收再生循環體系,需要地方政府政策支持,有些城市提供低值產品補貼,或者提供回收再生運營服務許可,并優先采購再生產品。 在提高再生產品高值化利用方面,需要有互聯平臺、品牌企業、消費者的共同參與,拓展更大的產品市場。

    4. 構建合理的前端回收體系仍是重點。 歐美地區和越來越多的品牌企業對于消費后塑料(PCR) 的需求不斷增加,即必須是從消費者回收后的再生,對回收產品的質量和數量的要求也相應提高。 中國已形成全球最大的消費后塑料回收再生市場,曾經屬于低端的再生產品開始轉向高品質的回收利用,成為新的應用領域。 在高價值回收產品方面,隨著產業技術端轉型,出現了更多的高科技企業,再生產品擴展到建筑、汽車、日化、戶外、裝飾、奢侈品等領域,進入到品牌企業的供應鏈中。 這也對于再生產品品質提出挑戰,需要具有相關的再生資源回收產品溯源和品質認證標準,還有建立配額模式,如回收商的回收量需要由地區發放許可證,保障回收的可追溯,提供給下游塑料再生生產商。

    目前對于循環再生體系,有2022年新修訂的針對再生企業生產《廢塑料回收與再生利用污染控制技術規范》,規定了廢塑料產生、收集、運輸、貯存、預處理、再生利用和處置等過程的污染控制和環境管理要求。 目前對于再生塑料的標準剛開始,2021年發布了12項再生塑料顆粒標準,包括再生塑料的通則和8種塑料樹脂。 圍繞著再生塑料的設計、生產、供應鏈陸續推出系列標準,包括《塑料制品易回收易再生設計評價通則》 ,《綠色再生塑料顆粒評價》,《綠色再生塑料認證-產銷監管鏈》認證證書,并設計了相關標識。 這些標準只針對于從事回收再生的中小企業,他們缺乏足夠的能力和資金提升企業品質,距離再生產品特別是品牌應用仍比較遙遠。

    5. 建立消費測與雙碳目標掛鉤的回收體系。 一個5克重塑料袋的碳排放量是33克,一個100%再生PET托盤要比新材碳足跡減少排放24%,再生減排潛力巨大,但由于塑料低值性,消費者一般不會在意塑料回收所帶來的經濟收入,而構成閉環最重要的是激勵消費者把塑料包裝送回去,這需要與企業和地方政府合作,給與綠色回收行為更多的獎勵。 通過將回收再生產品的減排量與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掛鉤,形成一個科學合理的回收體系,現在各地方和很多互聯、銀行推出個人碳賬戶碳賬本,通過建立碳普惠交易市場,推動家庭和社區的回收利用。 企業的綠色低碳循環產品可以通過碳普惠市場得到用戶認可,并幫助企業實現供應鏈的碳減排,實現從企業端到消費端的跨越。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為《經濟觀察報》社原創作品,版權歸《經濟觀察報》社所有。未經《經濟觀察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否則將依法追究相關行為主體的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致電:【010-60910566-1260】。
    午夜视频十八???嗯嗯啊
  • <nav id="e4w4a"></nav>
  • <nav id="e4w4a"></nav>